配资门户导航然后在环的两端打上直径约1毫米的孔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卷中,国家的崩溃与朝代的更替可算是屡见不鲜的事,这些变迁常常伴随着激烈的战火。一旦开战,就得派出士兵,而想让士兵在战场上安然无恙,不光靠武器,还得靠那坚硬的铠甲。所以,说到中国历史,很多时候都可以看作一部战争史,而战斗的演变,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铠甲的不断发展。
铠甲呢,就是古时候战士们身上穿的防护装备。甲这个字,别名铠,《释名·释兵》里说:“铠,犹铠也。坚重之言也,或谓之甲。”在先秦时期,铠甲主要用皮革做成,叫作称甲、介、函啥的;到战国后期,就出现了用铁打造的铠,不过皮质的那会儿还叫甲。到了唐宋之后,不管用料如何,都统称为甲、铠,或者合称铠甲。
虽然铠甲的历史挺悠久,但有一种特别的铠甲,那就是锁子甲。这玩意儿是从西域传过来的,特别是在十字军东征时候,几乎整个军队都穿着锁子甲。不过,来到咱们中国,虽然用的时间挺长,明清时期还有关于锁子甲的记载,但真正大规模装备的军队,却很少见到。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中国的历史条件制约了锁子甲的普及
说到底,锁子甲的发源地其实在欧洲,并不算中国自己创造的古老铠甲。
锁子甲的发源地是在欧洲,关于是谁最早发明的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议,但目前看比较有说服力的说法是,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间生活在黑海北岸的卉代斯撼泰人,或者是那个时期广泛分布在欧洲的凯尔特人,可能就是锁子甲的发明者。
在东汉之前,这种铠甲一直在欧洲各地流传着,直到东汉末年才开始在中国出现。刘若楠的《先帝赐臣铠表》里还提到:“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领、两当铠一领、环锁铠一领、马铠一领。今代以昇平,兵革无事,乞悉以付铠曹自理。”
里面提到的环锁铠,其实就是锁子甲,也算是关于锁子甲最早的记载了。
锁子甲传到中原的时间算是比较后才到的,而且呢,它还属于那种昂贵的贵重铠甲。
锁子甲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最早在西部地区开始使用。中原的人最早见到锁子甲是在西藏吐蕃族身上穿的。等到唐朝中期,锁子甲在中原受到统治者的重视,那时候就出现了记载。比如,《旧唐书·郭知运传》里提到,开元六年,唐朝将领郭知运打败吐蕃时,就获得了锁子甲。
《新唐书·西域传》里也提到,开源六年,中亚的康国派使者向唐朝进贡锁子甲,这才算是真正让锁子甲在中原露面。而到了唐朝中后期,热武器逐渐开始出现,锁子甲的使用就算是比较晚了。
根据宋代《武经总耍前集》的记载,铠甲分铁、皮、纸三种,最贵的铁制的锁子甲也算是顶级的装备。也就是说,拥有锁子甲的人,基本都是那些战功赫赫的高官或将领。而普通老百姓,甚至大部分的文官,都对锁子甲一无所知,曾有人把杜甫那句“雨抛金锁甲”误解成“甲在雨中被金锁住”,意指将军不善战斗。
换句话说,这样的环境里,锁子甲基本上是难以由普通士兵穿戴的。
二、锁子甲的结构以及制作注定了锁子甲不能在中国被大量装备
锁子甲的结构挺复杂,足足覆盖面积也很广。
链甲,有时候也叫锁子甲,其实就是那种包头的铠甲,像我们现在穿的卫衣差不多,但它的覆盖范围要大得多。
锁子甲跟一般的铠甲比起来,士兵穿着它打仗更方便,也更容易发挥战斗力。而且,锁子甲的防护效果相当厉害,《晋书·吕光载记》提到它“便弓马,善矛稍,铠如连锁,射不可入”,可以看出它的防护有多厉害。不过,要知道这坚硬的铠甲背后,是非常高超的制作技术和耗时极长的工序。
制作锁子甲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那真是个天价,简直难以估算。
锁子甲嘛,顾名思义,就是一圈圈小铁环串成的一块儿,铁环一环扣一环,密密麻麻越多,防御力也就越强。再在外面罩上铁片,那基本上算是真正的“铁布衫”了!不过呢,……
要做一副能全身覆盖、质量上乘的锁子甲,光铁环就得花掉二十万块呢。每一个铁环都得焊接在一起,串成一片。由于锁子甲算是软甲,要想防护效果最好,就得和穿戴者的身形紧密贴合。而且,这锁子甲用的铁丝直径大概有2毫米,经过加热锻造成直径大约1厘米的圆环,才算完事。
接着会用锤子敲打,把铁环打成大概3毫米宽的扁平环,然后在环的两端打上直径约1毫米的孔,再用铆钉把它们固定连接。有时候,像肩膀关节那些地方,还得用更小的铁环,好让士兵行动方便。一个技术娴熟的铠甲匠傅一天能搞定一块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铁片,算是轻松超额完成任务了。
而且,锁子甲在脖子等灵活的地方还得用皮革来做衬垫。资料显示,十一世纪的西方,一整套锁子甲的价值大约相当于一个中型农场,不仅花费不少时间和劳力,所耗费的财富也相当惊人。
中国古时候的兵力有时动辄十万、百万那么多,要是让这百万兵士都穿上锁子甲,所消耗的人力、物资和财力,简直那叫一个庞大呀!
中国的冶炼技术和锻造工艺,对锁子甲的制造可说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从古到今都是个农业大国,重农思想根基牢固,所以虽然中国的冶铁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算是不错,但大部分炼出来的钢铁,还是用在农具和兵器上面。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话也说明了“利其器”一直是冶铁技术的核心追求。如今我们出土的文物中,大部分都是锋利的刀、剑、戟等用来作战的兵器,至于士兵们穿的防具倒是少得可怜。
锁子甲用的铁料可是相当惊人,一套锁子甲能锻造出不少农具或者兵器,因此制作者一般不会把那稀缺的铁花在制做这么费时又费力的盔甲上。而且,古时候的中国锻造技术还不够成熟,要做出那么精致的护具,难度挺大的。
元朝那会儿倒是出了点锁子甲,不过做得挺粗糙的。元军出征的时候,曾经穿过自己批量生产的锁子甲,结果防护效果差得厉害,敌人的剑一刺就把他们变成了刺猬似的。所以,没办法,大规模戴锁子甲就这样搁置了。
三、锁子甲制作材料单一,不适合在多变的气候中作战
中国这地儿环境多得是,意味着士兵们在行军时面对的情况也是各种各样、变化无常。
中国这块地盘广阔无边,涵盖了多个气候带,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之外,国内的气候类型差不多达到了五种之多。这意味着士兵们在作战时得适应各种不同的气候环境,进行跨地区作战的士兵,不只是要面对狰狞凶狠的敌人,还得应付水土不服带来的各种不适。
曹操最倚重的谋士郭嘉,就是在曹操兵征辽东期间因为水土不服染病去世的。再说赤壁之战那会儿,北方的士兵也是因为水土不适晕船,曹操才采纳庞统的建议,把船用铁链连在一起,结果被周瑜和诸葛亮的连环计给骗了。
锁子甲是用铁做的嘛,天气变来变去,尤其是在行军途中,各种气候变化,保养起来可真不太方便。
在天气变化多端的行军环境里,不光士兵得调节自己适应不同气候,武器,尤其是铠甲,也得能应付各种气候条件才能顺利作战。
锁子甲由一个个铁环环环相扣而成,再在内部贴近身体柔软的部位或关节处加上皮革,这样穿着起来才会舒服一些。所以说,锁子甲基本上算是用铁制成的,这也是它和普通铠甲最大的区别啦。
大部分的普通铠甲,都是先用皮革做内衬,然后再在外面盖上铁甲片,这样不光起到防护作用,也方便清洗和更换铁甲。就算外面那层铁甲有点受损,也不会搞得整个铠甲崩盘。
不过,锁子甲就不一样啦,因为它是由一个个铁环紧扣在一起的,人体出汗或者环境湿润一搞,就容易让锁子甲生锈,结果防护效果也会跟着打折扣。
再者,锁子甲的结构决定了它不能随意换零件,也就是说一旦铁环锈蚀或者断裂,就基本没法继续用在战场上了。加上制作工艺繁琐又耗费高昂,想定期更换锁子甲基本是天方夜谭。搞大规模装备锁子甲的想法,统治者也就不再考虑啦。
四、火药技术的发展让铠甲逐渐被淘汰
中国拥有那叫一个享誉全球的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指南针。里面头一位,火药,特别在军事上用得还挺频繁的,是四大发明里最爱用的那一项。
到唐朝后期啊,突火枪这些热武器就开始出现了,虽然如此,弓箭、刀枪、棍棒啥的冷兵器还是占着主要位置。不过,到了宋朝啊,随着火药技术的不断提升,那些火铳、大炮啥的逐渐走上了历史舞台,也开始展现出重要的作用。
从元末明初到明朝洪武年间,火器的发展可是快得不得了,最有名的当属洪武年间的洪武大炮啦。而且到了明朝后期,火器的趋势也发生变化,从最开始的重型武器,逐步演变成轻型武器,再到单兵作战专用的火器,逐渐贴近了现代的型号。
随着热武器不断推陈出新,之前那种防御用的神器——铠甲,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毕竟,热武器带来的集中杀伤力,根本靠铠甲难以应对,再加上火器那比弓箭快上好几倍的射击速度,让士兵得在战场上变得更灵活,随时得迅速躲避。
也就是说,当笨重的铠甲已经不能在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时,它们自然就被淘汰出局了。至于像锁子甲这类本来在中国并不算太普及的铠甲,也逐渐失去了流行的空间,变成了私人收藏的对象。
每一样东西的兴衰都有其背后的原因,而像锁子甲这种特殊的护具在中国确实不太合适。毕竟,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国家,把所有士兵都配备上锁子甲,基本上是不太现实的。
所以啊,锁子甲在中国,不是一件普及的兵器,更多只是在特定的将领身上发挥作用。比如说努尔哈赤在征战的过程中,有一次箭射中了他的喉咙,幸亏穿着锁子甲,挡住了那一箭,救了他一命,也因此才有了日后清太祖的称号。归根结底,锁子甲本身的结构和制作工艺,决定了它在中国没能大规模普及。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晋书》
《武经总耍前集》
《释名·释兵》
最好的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在线配资门户 thick fog
- 下一篇:没有了